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褒禅山记?
《游褒禅山记》是北宋的政治家、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,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。
该篇游记因事见理,夹叙夹议,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,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,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。“世之奇伟、瑰怪、非常之观,常在险远”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。
如何赏析王安石的《游褒禅山记》?
谢邀,王安石,北宋人,因坚持变法,时称拗相公,可见其为人做事的执着。《游褒禅山记》是他写的一篇游记。在中学时就读过,当时的心得主要放在”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"。这段话上,当做格言,置于床头,作为自己努力进取的鞭策。这段话是王安石一行四人,在游褒禅山后洞时的体会,依洞中之景以喻世事,大有"天生一个仙人洞,无限风光在险峰"的意味,催人奋进,勇于探索。及至当下,满头银发,甚矣吾衰矣,应题主之邀,重读这篇游记,兴趣点转到了这段话上”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“。这番感慨才是整篇文章的核心。这感慨缘何而发呢?王安石打着火把随游人进洞,有了前面愈深愈奇的体验,忽然有人喊,不能再走了,火把要熄了,王安石发现愈往里走,身边的人愈少,终于经不起人劝,随大家一起出来了,只完成了驴友十分之一的行程,其实他的火把,体力,兴趣都可以使他走得更远,但是他半途而废了,废的关键就是从众心理。回望过往多少人都是在听人劝,落一半的自我安慰中,放弃了向往与追求。也许正是这次游历的启发,使他在变法的路上一意孤行,成就拗相公的不朽之名,我欣赏这个拗字,而很烦司马光自称迂叟的那个”迂“字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