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,不要自欺欺人。
一、原文 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;以锥毁之,钟况然有声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恶人闻之,可也;恶己自闻之,悖矣! ——选自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
二、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,为一中国成语,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,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,比喻自己欺骗自己,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。出自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里的一则寓言故事,原文为盗钟,后来钟演变成为铃,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。
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,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。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,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,终究会自食苦果。成语出自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,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,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。
掩耳盗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,都不要自欺欺人。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偷铃铛的人怕铃响,所以把自己的耳朵堵住,一味自己听不见,别人也听不见,常用来比喻自欺欺人。
弄虚作***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,但无法蒙混一世,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,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。
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
“掩耳盗铃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古人是很擅长讲段子的,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。
除了“掩耳盗铃”,与之类似的成语,你肯定知道不少,比如经典的“揠苗助长”“守株待兔”,还有“邯郸学步”诸如此类,都是以嘲讽某些人为手段,借机讲一个道理。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先秦诸子书,比如“掩耳盗铃”就出自《吕氏春秋》,其他包括《韩非子》《孟子》《列子》等等,翻看一下,你会发现里面有非常多的“段子”。
我们可以看到,这些成语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特点:不懂常识,因而显得非常蠢。我打赌,你在现实中肯定没遇见过这类人,古人在现实中也很难遇见这样的人,因为获得这些常识并不需要什么手段,正常的言传身教和所见所闻已经足够了。
那么古人为何要在书里讲这些“段子”呢?
一是他为了讲道理,会把某些事情进行“修辞化”处理,夸大、缩小、添油加醋,以期引起注意,比如现在的标题党。
二是为了嘲讽某些人。先秦时代列国林立,“地域黑”比比皆是,被黑的当然以弱国居多,这种欺软怕硬古今如一。“揠苗助长”“守株待兔”嘲讽的都是宋国人,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爱嘲笑宋国人?因为宋国是商朝之后,周武王灭商之后,奉行“兴灭国、继绝世、举逸民”之策,把商的后人封于商丘,为宋国。宋国本来就弱,同时还享受优待政策,不用缴税,其他诸侯瞧他不顺眼,于是想着办法编排他。
可以确定,很多这类段子都是编出来的。
当然,不排除有些事真的发生过,只不过,概率太小。
掩耳盗铃提现了一种人生智慧。
故事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是背后要说明的意义。所谓大智若愚,事出反常的背后,是另外一个处世哲学。
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叫做精神分析,精神分析的一个理论认为,人在受到巨大的挫折和灾难的时候,第一个反应往往是否定。事情明明已经发生了,已经客观存在,但是当事人仍然不会去承认,拒绝去相信。他的意志清醒吗?清醒。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吗?知道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?是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这个事情,整个人在被摧毁之前***取了这种保护机制,造成缓冲,让人能缓过神来。
有很多没有这种保护机制的人,在面对巨大冲击的时候反应不过来,直接导致精神错乱,人就疯了,出现不可逆的精神问题。
否定其实是一个接受的过程,它能造成一种***象,让身体有时间慢慢去接受,当悲伤袭来的时候,能够产生应对机制。
这种方式看似愚蠢,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